Tuesday, September 15, 2015

楊平猷心中的兩件事



楊平猷生命中的兩件事──佛法與雕塑
給 五二級老師及同班同學
楊平猷
楊平猷,要不是這幾年(2006)來,開始參與加州的社團活動,需要中文名字的話,可能連他自己都忘記這是誰了.二十幾年來,都用Tomi Yang.朋友親戚只這樣呼他,寫文章時則常自稱木匠.
著有:木匠的日記;木匠的論壇;木匠說故事;木匠詩集;其中: [ 從三界四食的角度來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一文,曾在楊英風的國際會議上發表,網站上可以找到.所有的論著,都跟改變自己的生命的品質有關.目前正進行旅美鄉情藝術家專訪,陸續發表在當地[太平洋時報]上.並準備成册專書出版. 
楊平猷,一九四三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依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他一生的經歷也果真如此. 
在他的記憶裏,三歲在牆上塗鴉時,就能找出如阿拉伯彎刀的一筆.還天天自我欣賞,稱讚線條美妙.              
進小學後,美術比賽,總得第一.五年級時,即每天被美術老師帶到校外,背著畫具,作水彩寫生練習.直到六年級因為升學,被母親制止.             
初中一年級,從同學處借來台中陳克元畫室鋼筆畫函授的講義,不斷自我練習,奠定了優美筆觸的基礎.從雕塑作品刻痕或木刻上電鉅切痕, 都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軌跡上所表現的力道與美感. 
同時 ,在 [清中畫室] 紀有權 (杭州藝專) 老師的帶領下,也學到了配色的善巧.只要一看,就能配出非常接近的色澤.
一九五九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在級任周瑛老師的特別指導下,專攻素描.周老師是福建師範學校畢業,在北師任教多年.培育知名藝術家滿台灣.素描;水彩;版畫是他的專長.也得到國家各界的肯定收藏.  
北師最重要的是以愛的教育方式,學習文化的傳承.
在周瑛老師這種教育方式引導下,改變了楊平猷農村個體與自卑思惟模式,師生同學間群體生活建立的個人與團隊自信.同學間相互評比逼迫與鼓舞激勵,三年間,全班同學突飛猛進.楊平猷也立下藝術著力的實質基礎.在往後的整體生崖中,不論藝術上或生活態度上,有著決定性的方向轉折點. 
拿著周老師給他素描教室的鑰匙,得以夜間逃睡加班.同時得到大哥楊加猷的資助與鼓勵.大哥給他余光中的梵谷傳,令他對藝術的嚮往堅定不移.並對藝術家熱愛生命的氣質,有絕對的肯定.透過叔公楊肇嘉推薦與好友吳木星的引領,又在李石樵教授的畫室學習.學得下筆更加準確與肯定.後又在大哥的好友工業設計家王練登教授的額外指導靜物素描,學習單色處理多元光色間明度與彩度的調配與掌握.同時了解物物之間相互的關係的必然性.這些成果最後又得到周老師的認可總結. 
有一次 在台灣藝術館 ,李德老師的素描展裏,看到李老師對畫面整體氛圍的處理方式,  大為吃驚.拜訪了一次之後,雖然沒有直接就教,背後多時的模仿與練習也受很大的影響.幾年後再見面,也得到他的認同 ,算是他的學生.
在北師三年中,吳承燕老師座下,也學中國水墨畫.但比起素描,他對中國畫與水彩軟性的毛筆自嘆力不從心. 
當時台北師範圖書館,藏書很多.其中武術與中國歷代文仕畫家的傳記思想語錄,是他的最愛.尤其畫馬韓幹的[大自然就是我的老師]與謝赫六法中[氣韻生動]的論說.這樣濃厚的道家思想對他影響最深.即使是素描,他對大自然一粒水果一個杯子的虛心學習,與整體架構,氣韻氛圍都與這些思想有關.甚至他對生命觀點,人格的塑造也在這種勳習中逐漸建立. 
一九六三年,北師第三年,看到楊英風教授在歷史博物館的雕塑展,令他開了眼界.發願有朝一日,一定要學雕塑.
一個高中生年齡的青年,三年中,過著多采多姿浪漫而充實有意義的生活,現在想來都會發笑.也感恩全校師生尤其同班同學共同營造的一切. 
北師畢業後  三年教書生涯中,對中國百家思想也發費了不少時光去研讀. 
一九六六年,考入板橋國立藝專藝術科.次年,一年級的下學期,楊教授從義大利回國,在他南海路的門口,製作土地改革紀念館的浮雕.有幸得到好友吳木星傳來的情報,並設計路過參觀,蹲下來就幫忙.依傳統禮俗,成為入室的學徒.一幫就是十年.當然,配合了藝專雕塑組的學歷,一生就和雕塑綁在一起.
在楊英風教授的指導下,接觸各種不同的材料.技術的學習是自由發揮,生命的品質與思想的確立,才是教育的重點.因為沒有特定的技術,所以在楊平猷的雕塑生涯裏,沒又固定素材與技法.拿到甚麼材料就用什麼.運用當地出產,當下可得的材料,自由發揮其特性,淋漓盡致.這和時下許多藝術家刻意取用別人不曾用過的材料的[獨創]理念不同.
楊教授留學義大利時,曾在義大利銅章藝術家球波勒門下,學得古典銅章製造法.這一門技法在台灣,楊平猷有幸得到獨傳.他的浮雕,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在楊英風的呦呦藝苑裏,[天人合一] 不執取己見,把自己容入環境中的教化外,還給了楊平猷一位老師,愛新覺羅毓鈞__毓老師.毓老師是清末禮親王,是台大政大的文史哲教授.其中,[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樣的頂天立地的思想,在往後楊平猷的佛教八正道生活中有相當的幫助.  
說起楊平猷的佛教養成,應該追溯到十三四歲.當時,他母親四十幾歲,更年期後,自認為身體乾淨了,皈依法師,持齋誦經聽經.這些他都耳濡目染.問題是母親不懂漢學,拿著經本問遍了清水漢學耆老,不得其解.作為兒子的他,剛好找到一本蔣介石轉進台灣前,上海商務書局出版的[中華大辭典].這本書不是ㄅㄆㄇㄈ拼音,而是用上下兩字,各取上下音陰陽上去來切,適合所有中國各省各地的官方語言,也適合閩南漢音.在幫忙母親的同時,自己也熟習了[普門品][彌陀經][金剛經]等.又陪母親到處聽經.經論的解讀有一些認識. 
稍長,離家求學時,這些當然擺在一邊.但種下的道因.卻不知不覺地在成長.畫畫雕塑時,全神專注的習慣與追憶影像的訓練,剛好相同於禪定[取相]培育的過程,造就了日後禪定的基礎.追求畫面的整體性與平衡感也和四念住的觀心法門與覺知訓練相去不遠.十七歲時,曾有醺醺然與神同在 ,自然入定的經驗,整整數天陶醉其中.有一次,手接毓老師給他傅心畬教受的[心經觀音圖像]時,令他三月(非三日)不知肉味的身心離繫狀態.這都在發心修習正法之前所發生.當初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往後禪修有所認知後才記憶起來.
一九七九年來美之前,在友人的鼓勵與幫助下,皈依了台南悟光法師,修習東密.持本尊[如意輪觀世音菩薩]咒.從此禪修不斷,也認識了共修的重要性.
一九八一年,親近了印海法師與常明法師及南加州諸山長老.言教身教受益良多.在顯如;慈田;張大卿等善知識的循循善導下,改讀印順法師的[佛法槪論];[佛陀的啟示]等書.也研讀了[阿含經典];南北傳諸大師的語錄著作與修行心要.更在(老)法印寺地下室跟印海長老學習呼吸.中止了持咒.但[如意輪]本尊的法願仍然存藏在心. 
[清靜道論]的研讀(印海法師指導)與實習,並在張大卿老師的指導下,更得到法義清楚肯定.其後帶著[呼吸觀]的修習,在工作中即是出坡修行的自我練習,建立了自依止法依止的四念住基礎.在苦難的洪流發生時,能[以己為洲;以法為洲]讓正念現前.在自己建立的沙洲上不被洪流所沖倒.從中經驗了七覺知 (七菩提分),確立了八正道(八功德水).
二零零三年起,參訪了內觀中心,學習葛印卡老師的內觀禪法. 
二零零五年起,親近了法鼓山.學習默照與話頭禪法.在聖嚴法師及諸法師與師兄弟的言教與身教中,獲益良多. 
從此確立了漢傳南傳等禪法的共同性.都是的認知與運作的善巧.印順長老說:[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惟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在這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體驗了身心五蘊實相.認識色受想行識的分別狀態與其中的相互依存性.並體驗了這五蘊剎那生滅的因果關係;與心識變化的不可捕捉性;也感知了十二緣起中所說的[無明緣行]那種由於內心潛藏欲愛所開展出來的能量,與它對世間影響的可怕性.  這些體驗都和論書[阿毗達摩]與[清靜道論]所說的相吻合.         毗ㄆ一ˊ
尤其近幾年 ,看到自己生生世世,日又一日的,一直拷貝自己所欲所求所厭的生活模式  輪迴不已.對此深感慚愧不安.只有一心向佛.才是正道.
他在上面的最後幾小段所描述的,都是佛教的名詞,既陌生又生澀,不是我們這些門外人仕所容易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理解跟他的生命有關.他以雕塑的方式來具體表達. 
二零一三,七十歲,適逢北師畢業五十年.反觀思惟,雖沒有光鮮耀眼,但,這一生沒有白走.所學入木三分,自我滿足.他說:"無有後悔,立死可也".  
    












楊平猷的鉛筆素描



楊平猷的機動鉛筆素描  謝秀緞


認識楊平猷,是在一九八零年代。當時,只知他是一位承包我家裝修工程的木匠。 二零零一年,在陳景榮美術館的[與師共舞]師生聯合藝展中,才發現原來他是一位雕塑家。 
其後,我們在南加州台灣師範院校聯合校友會中,共同創辦了第一次[鄉情藝展]。在後來的幾次展覽中,他所提出展出作品,也都是雕塑創作:木雕、陶燒、或銅鑄。幾年中他活躍在南加州台外藝術活動中,成為大家所熟悉的雕塑家。 
殊不知今年他一轉風貌,不論鄉情展、台美畫會展、新藝畫會展、還是台藝大校友會藝展、或其他義賣會中、都提出鉛筆素描創作。那密密麻麻的線條組成的畫面,如他所說的[黑白光影幻術],令人驚奇(圖一)。也讓我有[一探究境]的想法。
原來,明年一月初,在台中全球藝術中心,新藝畫會有聯展。場地很大,需要大作品。雕塑沉重龐大,搬運不便。他又不想放棄展出的機會。百思之中,想出的辦法。油畫生疏,素描還在行。實驗之後,發現機動鉛筆畫,以(0.5mm)的筆心,所畫出的大型素描,更符合現代藝術創作的規格。 
說也奇怪,原先我們都以為,素描只是一種繪畫的基礎。但在他手裡,素描成為一種藝術表現。和他的雕塑一樣,單一顏色中,就靠輪郭與鉛色明暗深淺,來表達他對主題的描述。也和他的雕塑一樣,他掌握主題重點化,單純而細膩變化,節奏分明,強壯有力而穩重。他說:藝術是表現自我的內心呈現的外在風貌。不論採用油畫、雕塑,還是鉛筆畫,展現出來的格調,總是自我的一元性。怪不得看到他的素描,就好像看到他的雕塑。旁邊的觀眾也這樣說。      
這次台中展,楊平猷提出本來就留在台灣的雕塑四件,加上新作素描五件(如圖)。不能再多了,這是航空公司允許攜帶的最大尺碼。而且運費美金三百元。尺寸太大 航空公司就不給帶。  





 
圖一 太陽花#2 圖二 34x44           太陽花#3
 
圖三 火龍果花_生之奧秘         圖四 豐收

 
圖五 春             圖六 窗台原景

太陽花,通常我們只注意到一圈圓形花瓣圍成如太陽,也因而得名。其實外圍大瓣之內,還是由數百小花組成。有規矩的由外向內排列積聚,每一朵小花是一個個體。在盛開時節,各撐一或二三柄花辮,各具其姿爭相而立。成熟後各結一葵花子。這些自然率則與現象,楊平猷常深思並了然於心。
今年他家葵花盛開的時候,正值台灣立法院太陽花青年學子大鳴大放。他說這些青年,溫文有序,又能勇敢表達,就像葵花百瓣爭向艷陽而立。這些學子的勇敢與智慧,楊平猷讚美與感嘆之餘,也就拍照數張作畫,以表紀念。 
圖三[火龍果花],圖四[豐收纍壘],都是楊家後院今年的產品。他總是隨著季節捕捉體裁。去年的蘋果一號,用陶土表現,今年則改畫素描。素描與雕塑因材料性質各異,表達取向就有不同。
圖五[春],是三年前在Laguna Beach看到窗台的景象。是對面餐廳在枯燥墻面設立的假窗。楊平猷依台灣人對窗的習慣觀點加了[春]字,隱喻了南加州的台美人思鄉之情。構思很久今年才動筆。最先畫一幅,尺寸太大,空運不容,只好中途停下。再畫改進了。十一月台美畫會展出時被拿走,不得不又畫一張。這是第三幅,更是圓滿。 
 這種線條組成的鉛筆畫不容易擦改,擦改局部還可以,大片一改就[糊]了,失去清秀味。
鉛筆素描的美學,除了輪郭與明暗之外,筆觸營造的秩序與心性的調和,也至關重要。記得他小學一年級時,級任老師拿著他的蠟筆畫,做分享示範解說。那張畫的背景整張左右沿著地平線平行舖滿。唯獨右下小塊,為了上色手順方便,以相互牴觸的方向上下掃描。老師讚美之後,特別提出糾正。這事印象深刻,令他終生難忘。  
   
說起楊平猷的鉛筆素描,正式的養成訓練,應該從初中一年級說起。 
楊平猷國校五年級時,美術老師對他和一位丁班的蔡永吉同學,作課後特別指導, 每天下課後就到校外寫生。他和蔡永吉就成為好朋友。考上清水初中後,兩人同在一年甲班上課,友誼更是親密。當時台中有一[陳克元ABC鋼筆畫函授班]。蔡永吉家境很好 就上了函授班。同時把講義分享楊平猷。
這是設計嚴密的美術課程,從最基礎的筆觸要領,一筆一筆的解說與訓練開始,到形象捕捉、構圖原理,都有細密的流程。楊平猷忠厚老實,雖是函授沒人監督,還是按歩就班,緊密練習。函授班結束後,仍然無有間斷。當時清水中學有一位紀有泉老師,在學校成立[清中畫室],無賞課外指導,對他的鉛筆畫進展也特別關注。
高一時,大哥楊嘉猷給他余光中的[梵谷傳],令他著迷,人格深受影響,遂放棄高中,重新考入台北師範藝術科。
北師一年級素描課,以鉛筆為主。老師周瑛,讓他放棄原先的工整筆觸,改為隨性畫法,而專注在空間感、質感、量感的古典繪畫元素的追求。 
二三年級時的素描進階為木炭畫,課外的速寫,或爾後的雕塑構思草稿,仍以鉛筆原子筆為主。 
他為了增長實力,同時跟王練登、李石樵、李德學習素描。王練登著重分辨色相與明度的關係,李石樵讓他建立更嚴謹的輪郭與繪畫元素的掌握,李德则加強了整體氣氛。 國立藝專時代,又跟洪瑞霖、廖德政、陳景容座下。尤其陳景容在畫面的完密交代,影響頗深。  
素描是雕塑以外楊平猷的另一項專長。 
來美後,雖然荒廢多年,今日重拾舊筆,經他一番自我訓練,情緒與技法加上人生的歷練,如今又是一番風貌。願他台中的展出,圓滿成功。